宜兴紫砂茶具的以其端庄清丽的迷人风采,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几百年来蜚声于海内外,赢得了可贵的声誉。纵观紫砂壶艺,无不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生命的永恒。

自明代中期以来,经过历代名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代茶壶、花瓶、花盆和陈设品,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最丰富的一个品种。近其不同的形式及特点,可将它分为圆货、方货、筋瓤货等三大类。其中方货造型三涉及到紫砂陶艺的所有品种。各个时期,各造型体系均有非常出色的方货作品和名品出现。

所谓紫砂方货,主要是它的造型呈方形而言,换句话说,凡带有方形的紫砂器具造型,均可纳入紫砂方货造型体系。紫砂方货的造型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在基本形态的造型处理中,又可以根据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瘦演变成几十种不同的方货形态。亦有人在处理时与圆货、筋瓤货配合做到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口方盖圆满,口圆盖方。也可以做到身圆嘴方,身方嘴圆或是身圆把方,把圆身方等等。总之方货造型的变化可以随着作者对形器的设计创意要求进行或圆或方的处理。

紫砂方货的成型制作方法大体分为二种,一种是传统的手工镶接法,另一种是模具成型法,全手工镶接就是用泥片镶接,模具成型是依靠模具用于壶身的挡坯及附件的印制。二种方法同时并用。高档工艺壶一般都采用手工镶接法成型,因为手工镶接成的制品,气度饱满,挺拔有力,神气十足。一般商品壶,则采用模具成形法,因为作者功底不足,只能脱离紫砂传统工艺,依赖模具印制。用模具成型的,基本上留有模具痕迹,产品亦不饱满,缺少应有的神气。紫砂方货作品的问世,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我们宜兴丁蜀镇蠡墅羊角山古龙空遗址出土的残片复原件中,其间就有一件《六方高颈壶》的方货作品。该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器皿六方形,用泥片镶接法成型、壶嘴壶身的相接处还贴有一个柿形片子装饰。这件方货紫砂器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器皿之一,工艺上还是比较粗糙,类似于当时的日用陶制品,明代制壶大师大彬创制的《六方壶》系一九六八年在江苏江都县丁沟镇一座墓葬中出土,是紫砂方货有证可考的制品之一。《六方壶》的工艺特点,是壶片每片宽度不十分规

整,棱角不明显却显得规矩严谨,颇有章法,粗中带细,可见明人的方货制作工艺,人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时大彬之后,晚明,高手许龙文所制的《砖方壶》可谓是精致大方,是紫砂方货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流传日本,被收入《茗壶图录》一书,同时另一高手沈子澈的所制的《扁方壶》,以端庄大度,便于把玩而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到了清初,紫砂方货制作名匠辈出,其中高手华凤翔的《汉方壶》造型气势非常稳重,泥片镶接工艺老到壶腹丰满,壶肩圆纯,工艺制作上有了长的进步。著名巧匠陈鸣远所制《四方鼓腹壶》,继承明代紫砂艺术形式,寓圆寓方,敦实厚重,在紫砂方器工艺创新上了有新的突破,到了清末民初,紫砂方货继续得到发展。

当代名艺人中,亦出现许多紫砂方货的制作高手和方货名作,壶艺大师顾景舟创制的《僧帽壶》工序十分复杂,结构十分严谨,制作工艺亦十分精湛,可说是在紫砂方货中独领风骚,首屈一指,另有高海庚的《伏虎壶》,李昌鸿的《竹筒茶具》等等,均以造型稳重,气势大度,制作严谨,工整规范著称于世。顾绍培方货代表作《高风亮节》将方货、圆货、筋瓤货三类有机结合在一起。加上花货竹器装饰,立意深邃,在而开创了紫砂方货的造型新路。

紫砂方货作品均同时具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整体上要求布局合理,运用均衡,谐调等艺术法则来处理主体主局部、造型和装饰等关系。设计上讲究视觉上的美观、触觉上的舒适,使用上的安全牢固,以及搭配上的合情合理等等。成型中要注意线面块的处理,按排得有序,处理得恰当,就显示出紫砂方货造型器皿的刚劲、挺拔、端庄、大度,反之,就显得小气、柔软、懒散,俗称架子不好。另外,在整体造上,细部刻划上要有全面的技巧,包括对泥性的掌握,成型工艺的运用,窑性温度的熟悉等等,才能得心应手,做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在紫砂艺苑中作出新的成绩。

董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