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的是人称“段泥中极品”——本山绿泥,即是“五色土”中靓丽、精贵的一派。
        在诸多泥料品类中,唯此种泥名称中冠以“本山”二字。鼎蜀镇区范围内,以黄龙山为基点向外延伸,各有南山、东山和西山等矿山分布(往北接宜兴,故无“北山”),黄龙山因此被唤作“本山”,也暗示了它在历代艺人心中有无与伦比的份量。顾名思义,本山绿泥正是独产于黄龙山的绿色矿泥。
        通常砂泥矿层的分布,多以一层石、一层泥夹杂排列,远望如片片“石排”。本山绿泥的矿藏位置,在紫泥或段泥夹层之中,与石排夹缝之内。如带状,分布无定向,存量比低槽青还少,且低槽青若发现就是厚厚一片,本山绿泥即使遇见,也只薄薄一层。相对来说,矿石颜色比段泥要深,刚采出时,呈青菜般鲜绿色,质地细腻,纯真不含杂质。段泥的名称本已形容如“缎”一般的质地,本山绿泥矿石在质感上,更臻柔滑。然一旦露天迎风,即泛青变暗,颜色加深。其微观结构与段泥不同,故开采后成片状而不是块状。(类似于高岭土)。
        诸泥料中,段泥拉结强度逊于紫泥,本山绿泥就更差,这预示烧造时极易开裂。这如同建筑用的混凝土,要以大颗粒的石子、细的黄沙。以及更细的水泥,加水按比例配合,才能获得足够拉结强度。紫泥在破碎研磨后成大小不同颗粒,入水炼制还保持原来颗粒形态,呈天然配比。而本山绿泥遇水则化,毫无颗粒大小,再者泥质本又纯正不含杂质,因有较高黏度,于成型制作时尚无妨碍,待入窑烧制,便无足咬力、结合性,容易开裂。特别出窑时若经风吹,遇冷热急变,更难保全。
        本山绿泥烧成后,色呈黄带青,因泥料、温度等差异,呈色并无固定。但从观感考虑,很容易辨出与段泥的不同:首先,色泽纯正,肌理、透明度和质感等更明显。这种感觉,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试图用语言烘托出隐约的感觉,而非要达到看见实物的效果。紫砂既被称为“紫玉”,不妨就用“玉”来作比。玉的质感来自“油脂感”的温润性格,而本山绿泥的肌理纯正与此相通,其它如“透明度”则是另一层质地纯正、清晰的观感。
        纯粹用本山绿泥做的壶很少,但不是没有。本山绿泥壶的原料炒的比较贵,但成器之后的价值,还取决于造型、工艺,以及艺人悟性、情感、意念甚至品格等各方面因素。本山绿泥也并非只适合局限的器型,但它黄、绿、绿泛青的呈色,因素净沉稳,从形、色协调着眼,比较适合传统、朴雅的器型,不太适合华丽或花哨。若讲壶、壶相契,则只有根据器型来做宜茶的考量。但因呈色清雅古淡,同以浅色茶汤泡养,更觉相得益彰,绿茶、铁观音等都是不错的。